跳到主要内容

南师说禅

一、怎么化解虚无、死亡的恐惧?

南师曰:常年坚持内观冥想,就能化解。

二、冥想,是看到了什么东西?

南师曰:

禅修

粗分为四个境界: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细分为十六观智。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经典《清净道论》中有论述。


在不评价的状态下,去觉知你当下的升起的任意的身心现象。

久而久之,你能够看到这个生命的实相,或者说是宇宙的实相。


一切现象,无论是身还是心啊,它实际上都非实有。

非实有,它并不是说没有,而是空。

这个空,就是任何现象都有一个从诞生一直到消亡的过程


在这个禅定过程当中,无论是呼吸、身体觉知、头脑中的念头、情绪

它都有一个升起,然后持续,一直到消失的这么一个过程,也就是叫成住坏空啊


组成我,或者说组成你的这个概念,它实际上就是由这些非常多的升起持续消亡的过程组成的

生灭、生灭,无常的生灭,没有一个实有。

当你禅修时间长了,你会发现组成自我的这个概念,一层层剥开后,其实什么都没有。

也就是我是不存在的,我是一种邪见,是一种妄念

一旦你实证到了这个层面,你的身心就得到了巨大的解放。


长时间的,都在证定当中,在无差别的觉察当中,能体验到这种空性,你就是一个觉悟者

那么对于像生死这种概念,就超克了。

三、日常只是读金刚经、心经,在理性上理解“缘起性空,空无自性”。 很难遇到能觉察实证的。

南师曰:

很多佛经,只讲境界,但是没有方法论,不告诉人如何去做才能够达到这种境界。

这是现在大乘佛教的一个问题。并不是一开始大乘佛教没有这些东西,而是到了中国以后,被舍弃掉了。

在最早的佛教经典《瑜伽师地论》中,对怎么样去禅修的方法论,有过很详细的记载。


大乘佛教传到中土之后,就更喜欢谈这种哲理玄思方面的东西,对于实修实证的涉及的比较少。这也许和中国人喜欢走捷径有关系。

中国后面出了很多高僧大德,但从他们的叙述中,看不到方法论。


中土,两大派比较盛行。

一派就是净土。净土实际上就是口诵阿弥陀佛,你就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老头老太太愚夫愚妇都信这个。

还有一派是禅宗。禅宗,发源于迦叶尊者,听佛陀讲法之后,一言不发,拈花微笑。

禅宗有非常高的美学价值,士大夫阶级就喜欢谈禅,王维、苏东坡这些顶尖知识分子,他们都更喜欢禅宗。

禅宗这一派更多的陷入到这种禅理 ,很玄妙。互斗机锋成公案。但是真的是缺少实修实证。


实修的法门,在中土没有传下来。但是在东南亚,保存下来了。

这一派他最早是通过古锡兰(现在的斯里兰卡 铜鍱洲),传到整个东南亚。即小乘佛教。

大乘小乘之说,是大乘是为了抬高自己,贬低对方,就发明了这么一套大乘小乘。

实际上,大乘在古印度它是被称之为叫大众部(摩诃僧祗部),小乘在古印度被称之为叫上座部。

上座部人数少,但是他的僧侣的社会地位比较高,都是长老僧团,所以叫上座部。

大众部,下层僧侣比较多,他们的分裂最早就是因为对戒律的理解不一样。

出家人、僧侣可不可以向在家信徒要钱,这一件事最后就引发了分裂。


这种门派之争,不重要,不用管那么多。继续说实修。

正念、内观,这些东西最早都是来自于东南亚的上座部佛教。

20世纪,几位西方人,像杰克·康菲尔德,、卡巴金,跑到东南亚去学习这些东西,然后带回到西方。

后来在西方就火了,今天的硅谷、华尔街现在也流行这个,它的原始面貌实都来自于东南亚的佛教系统。


就是一整套的这种禅修体系。

怎么样去做,刚才推荐的书里面都有。如《清净道论》、《瑜伽师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