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中国金融(投机)史

读书提升认知。我们共同阅读思考进步。

去年读了(英)爱德华·钱塞勒 (Edward Chancellor)的《金融投机史》,见识了欧美人的疯狂。荷兰郁金香泡沫、英国南海泡沫、英美铁路狂热、1929年华尔街金融大崩盘等历史事件中展现出的群体性狂热,常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我就在想,在温良恭俭让这样的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中国人,性格中都有含蓄,内敛,稳重的一面,所以不至于全民投机。况且上海证券交易所,于1990年12月才开业,中国人的金融(投机)历史也更无从谈起。

当昨天翻看了朋友分享的《股惑:百年中国股史的九个瞬间》(作者:孙骁骥)后,我才意识到我的无知和对中国金融(投机)史的大脑空白。中国人金融投机曾经掀起的风浪甚至到了影响政局直接改朝换代的地步。

一、从轮船招商局的晚清第一股到第一次股市崩盘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一些列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天津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长江沿线的通商口岸被迫开放。此后几十年,中国的航运业几乎是由外国人把持着。1872年,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以图主导中国航运业,实现清政府的“奋发图强”。

轮船招商局采取官督商办、民间招股的方式,于是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成立,晚清第一股诞生。1874 年开始,中国航运业的市场份额逐渐被轮船招商局抢夺过来。随着轮船招商局的发展,其股价也随之上涨。此时中国人逐渐开始接受新的赚钱方式——股票投资。

之后在洋务派的引领下,全国各地也兴起采矿生意。在19 世纪80 年代初的上海股票市场,除了轮船招商局之外,各类“矿局”特别多。之后,除了矿业公司以外,众多类型的股份公司都冒了出来。许多公司务虚不务实,讲排场搞关系,热衷于拉人入股、哄抬股价,却荒于经营发展,甚至很多只是空壳公司。

1882年,美国已成立道琼斯公司,美国投资者根据市场上的商业资讯来判断公司的经营情况及股价起落,以图表、数据、形态等科学手段来推断股价走势,已有了理性的技术分析。而中国唯有股份公司在报纸上的刊登广告和介绍文章,普通人的投资办法只能是全民跟风、全民投机。

此时中国的股票市场几乎可以说是一个“躺着也能赚钱”的市场,股份公司泛滥于市场,各类股票涨幅惊人。投资人不关心公司经营情况,跟风投资。在短期利益的刺激下,上海的钱庄等金融机构也开始大规模放贷,抵押物多为钱庄的庄票和股票,且放款标准非常宽松。

但此时中国的整体经济走势并不佳。1881年到1882 年,这两年的外贸逆差总额,分别高达2000万海关两和1000万海关两,而在一年以前,其数额不过140万两,资金外流速度短期内激增。与此同时,华北等地区出现饥荒,在西南边境中法之间的军事冲突已然发生。在经济基本面很差的情况下,金融领域和股票市场出现的投机性繁荣必然不能长久。

1882年,上海钱庄引来倒闭潮。由于经营获利大减,商号现金枯竭,无法偿还亏欠钱庄的巨款,债务违约事件大为增多。借给钱庄短期贷款的洋行也察觉到经济基本面走势不妙,决定临时收回拆借给钱庄的款项。

为了还款,商户和钱庄都争相抛售股票,股市开始转入熊市。股票下跌,那些用股票做抵押的钱庄贷款就更加无法收回本利,于是准备金本来就不足的钱庄纷纷出现周转困难,股市和债市崩溃,形成恶性循环。

1883年11月,仍在交易的股票价格平均仅为1882年10月的五分之一。此后,股价还在持续下跌,直到1885年3月才有止跌企稳的迹象。不少股民在短短的时间内变得囊空如洗,倾家荡产。这次股灾之后,股民对股票交易极为失望,投资心态变化剧烈,股票从疯狂炒买到无人问津,不过几个月光景。

里探评说:逐利是人的天性,不学自通。而理性地逐利,就需要运用聪明才智、花费时间精力了。

二、从橡胶股泡沫到清王朝灭亡

橡胶股泡沫

1883年的股灾之后,整个中国的股票市场陷入了冷清与萧条。然而在20世纪初,又从西方吹来了一股热风。

1905 年,上海众业公所成立,这是真正意义上在中国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此时,华商的股市虽然长期陷于停滞,但外商的股份公司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当时,橡胶股票(当时称为“橡皮股票”)逐渐引起投资者的关注。

1886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把改进过的汽油内燃机装上了三轮车,并为他的机动车向德国政府申请了专利,从此世界上第一辆汽车诞生了。到20世纪初,汽车行业大为繁荣,为汽车提供各种零部件的相关产业,也随之成为投资热门。

而制造汽车轮胎的天然橡胶,需求量也大大增加。从英国掀起的橡胶投机热潮,也蔓延到上海股票市场。投机商们普遍相信,橡胶工业的起将是一个攫取财富的良机。在各种“利好消息”的驱动下,1910年前后,橡胶股的股价可以说是在成倍地往上涨。

1883年的疯狂再一次上演了,并且这一次的疯狂还具有一种“国际化”的色彩。来自天南海北的人们纷纷抢购橡胶股票,有的人甚至在未弄清楚“橡皮”为何物的情况下,便携带资金蜂拥而至,竞相购股。不仅普通股民如此,钱庄也参与到橡胶股票的投机潮当中,与上一次股灾的剧情几乎如出一辙。

1910年5月,橡胶股票的价格不再向上攀升,甚至出现回调。1910年6月中旬,市场上的橡胶股价普遍从最高点回落了14%。股市在7月后急转直下,甚至有涨到90两的股票能跌到2两。在股票的暴涨暴跌过程中,中国流失了大量的资金,当时全部橡胶股票按票面价格计有2500万两,国人的损失超过2000万两。

在清末时期在整个金融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源丰润,在这次危机中破产。源丰润的倒闭,引起了全国各地的金融海啸,受到牵连的包括粤海关 600 万两、汉口关 400 万两、沪关 350 万两。此外,南京、北京、天津、镇江、杭州、广州等主要城市的钱庄票号均受影响。与源丰润投资相关的一大批实业和工业企业受到了影响,有不少都倒闭或被查封。

川汉铁路公司

在全国众多受到橡胶股泡沫牵连的公司当中,有一家名叫川汉铁路公司,其投资于上海钱庄的大笔款项也无法收回。

川汉铁路公司的股东成分构成很特别,其中租股占公司股本接近七成在老百姓手里。租股并不是靠自愿招股收上来的,比如四川地区有的州县直接把租股加入税款中征收,称之为“铁路捐”,老百姓在交粮食税的时候必须先交租股。

农民怀有很朴素的想法:过去公司是属于官家的,但现在公司是老百姓自己的。只要公司的铁路经营能搞好,自己购买的股份就一定能够产生十倍百倍的经济回报。

而经历橡胶股泡沫和全国性金融风险后,朝廷已经越来越不相信“商办”这条路。此时,邮船部尚书盛宣怀公开宣布了铁路国有化政策,强制将商办铁路权收归中央,并且以收归后的铁路权作为抵押,向欧洲四国银行借债修路。

于是,民怨沸腾,四川掀起了保路运动,短时间内参加运动的人便累积到以数十万计。朝廷,连忙调动一部分湖北新军进入四川镇压保路运动,造成湖北军力空虚。1911年10月10日,震惊中外的武昌起义爆发。武昌起义迅速得到了各地的支持,随之而来的是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里探评说:当官方鼓励甚至强制民众持股,然后又让民众天天亏时,这个就要动摇国家信用了。

三、民国初建投机大梦

北京证券交易与上海证券交易所

1914 年12月底,北洋政府正式颁布了《证券交易所法》。第二年,政府继而颁布了《证券交易所法施行细则》和《证券交易所法附属规则》等章程。

1918年6月,北京证券交易所开业。1920年7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在未得到农商部许可证的情况下开张,交易所对外营业将近一个月之后终于收到农商部发出的批复同意交易所的合法经营权。

北方证交所的目的是为了维持高额的内债外债,进而维持北洋政府的稳定运转。南方建立的证交所则是为了革命而投机,最终目的是筹集军费推翻北方的政府,一个是为了稳定旧秩序,另一个是为了掀起新革命。南方证券交易所的建立有孙中山的筹划,创建早期的成员中也有蒋介石。

从1901到 1910年,中国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只有51 家,而从 1911 到 1920年,创立的股份有限公司数量就达到 630 多家,这些新成立的民间企业的金融需求非常庞大,并且在一战期间获得了高速发展的机会。

一战结束后,中国又迎来动荡不安的局势和增长困难的经济。游资找不到出路,只能投机。在1919年下半年,游资大举流入股市,炒作纺公司的股票,上海二十余家中资和外资棉纺公司的股价均大涨。

交易所遍地开花

在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成立之后,设立交易所的风潮也开始在国内出现。

从1921年5月起上海新设的交易所数量每月都在增加。9月交易所数量为70家,其中只有十多家在营业,其余 50 来家还处于征收股银或启动阶段,尚未营业。但到该年 11 月,又有36 家新的交易所开业。在年底以前,上海的交易所总数迅速增长达到 136 家。

从行业的分布来看,交易所涉及的范围几乎无所不包,证券、杂粮、丝茧、夏布、芋麻、桐油、煤油、火柴、纸业、煤业、木材、麻袋、砂石、泥灰、砖瓦、烟酒、烛皂等行业无一不有交易所,有的行业还不止有一个交易所。

交易所遍地发芽的同时,民间大量的信托公司也集中在这段时期注册。1920年6月,信托公司的注册可谓疯狂,中国商业、上海运驳、大中华、中央、中华、中外、中易、通商、进易、神州、上海、华盛等信托公司纷纷设立。

以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而论,上海绝无必要开设如此多的交易所及信托公司。资金在短期内集中流进证券与信托行业显然已经形成了金融泡沫。

许多交易所在开设后并没有多少正常的商品交易业务,交易所的数量反而是多过可交易商品的数量。一些交易所里边买卖的并不是我们熟知的棉花、大豆、茶叶、咖啡及贵金属等商品,而是交易所本身的股票。有不少交易所其实与空壳无异,用各种方法相互炒高股价,这种近乎诈骗的获利方法流行于上海的各类交易所。

交易所股价从暴涨到崩溃

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开业后不久,交易所面额50圆的股票很快就上涨到160圆(股价异常上涨的原因在于,一些证交所的理事暗中组建多头公司,哄抬证券物品交易所股价,从中渔利)。其他的证券交易所见此状况,也迅速仿效之,纷纷炒高了自己的股票价格。

随着各个交易所的股价被越炒越高,人们不断提取资金去买股票,金融机构的钱源源不断流向市场。银行中的钱越来越少,资金越来越紧张。到 1921年年底,由于资金面的难以为继,整个公债和股票市场都变得非常疲软,金融泡沫已达顶点。

此后华商证券交易所的股价从1921年6月的100圆左右跌到面值以下,仅仅用了半年时间,到 1922年1月,市价仅仅4圆多。中国证券交易所的股价也很快跳水,在1921年9月底时价值 135 圆,但到了第二年3月,每股仅价值7角,下跌幅度十分惊人。

自1921年12月到次年1月,众多交易所破产倒闭。1922年3月,上海的交易所总数已经由之前的上百家减少到十几家。一个月后,上海仅存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华商证券交易所、杂粮油饼交易所、机制面粉交易所、华商纱布交易所、上海金业交易所六家。受到交易所倒闭的牵连影响,不少华商银行也纷纷关门歇业。

里探评说:从1883年的股灾、1910年的股灾再到1921年的股灾,市场中的“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但投资者仍然前赴后继。没有相对公平正义的规则,人性中的狂热逐利和弱肉强食就会在金融市场中彻底释放。

四、民国战时投机

在抗日战争、内战期间,全民性金融投机就很少了,但是权力阶层发战争财的不少,如上海棉纱炒作案中宋氏、孔氏家族大量囤积棉纱,炒高棉纱价格。

另外,随着战火的延烧,国民政府发行的法币也随之大幅贬值,国民政府的债券也无人问津。外商股票,成了投资场上的一根救命稻草。

后来随着上海的老百姓对“中储券”并不信任,为了防止手里的货币进一步贬值,人们决定把钱投入股票市场增值,股市就再次迎来了上涨的风潮。在人们恐慌的心态推动之下,上海的华商股市在1942年上半年也呈现着一种反常的上涨态势。

在上海这座战争的“孤岛”,为了避险而汇聚于此的资金找不到其他的投资出路,股市成为游资的“避难所”,但也令这个市场成了欺诈横行的赌场。在当时特殊的时局之下,这个纯粹投机的市场却为毫无其他投资渠道的民众创造了一个财富博弈的平台,而且是唯一的平台。

到了内战后期,国民政府滥发的货币数量实在是太大,以至股价上涨的速度无论有多快,也赶不上已经突破底线的货币发行量。据统计,上海地区的平均物价在1945年到1949 年之间上涨了35036倍。再算上法币和金圆券300万:1的比率,那么在这短短四年多的时间里,物价实际上涨了超过千亿倍。

里探评说:战争悲观和恐惧之下,催生的股市繁荣,是多么一个悲哀的繁荣,真的是一边是死亡一边是迷梦。

五、香港的大时代

1949年到1990年,这四十年中国内地的股票市场不复存在。华人股票投资的重心从上海转移到了香港。

20世纪60年代以来,香港经济向好,地产和金融业都进入繁荣时期,地价、房价、房租全面上涨。1969年11月,恒生银行推出恒生指数。1969年12月,香港远东交易所正式开业。1971年的金银证券交易所及1972 年的九龙证券交易所也先后成立,形成四所竞争的格局。

在上市门槛下调而各交易所又不断推广企业上市的情况下,挂牌上市公司的数目快速增加。1968 年,全港只有 59 家上市公司。而在1969年一年,就增加了 15家上市企业。1970年,上市企业进一步增加到 91家。升温的股市,让香港的股票交易越来越活跃。

1972年香港股市大繁荣

1972年,香港股市迎来了大繁荣。这有两个原因:一是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建交,香港成为中国与外部世界连接的重要口岸;二是英国政府宣布英镑实行浮动汇率,过去长期在香港投资的英国资本,需要寻求一个可靠的海外投资地,身为亚洲贸易港的香港,就成了国际游资的理想目标。

从1972年1月到7月,香港的上市公司股价平均上涨了 44%,每日的资金流通量也在此期间不断上升,从4460万港元上升到 2.6 亿港元。这段时期,香港的银行信贷也在不断扩张,不少人假借其他名义从银行拿到贷款,再将钱投入投机生意。

1972年7月,李嘉诚将长江地产改为长江实业有限公司,于11月1日获得挂牌。长江实业股票认购超过发行额 65 倍以上,上市第一天,股票就由发行价3港元升到6港元以上。

1973年,香港已是全民炒股,从家庭主妇到公司白领、公务员、教师都已投身股市。宽松的银行信贷在持续为股市创造现金流。

1973年香港股市悲歌

1973 年的头两个月,有超过 30 亿港元的外资从香港的金融系统流出。(当股市上涨到最火热时,外资赚足撤退,接盘的是依靠银行信贷支撑的本地资本。)

1973年3月9日,恒生指数涨到最高 1774 点。1973年3月12日,有市场上流通着伪造假股票的新闻被报道,当天恒生指数下跌40点。在之后的第二个和第三个交易日,恒生指数分别下跌了 60 点和 70 点。3月21日,恒生指数一路下跌,来到了 1192 点。

3月之后,一切的消息似乎都是利空消息。香港政府也采取了不干预的政策。到了8月,恒生指数已经跌到只剩400点,跌去了77%。这里我们以为跌得已经够多了,该反弹回升了吧。

1973 年 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恒生指数虽然没有因此立即下跌,但是石油危机下美国股市收到巨大影响,美国又影响着香港。在阿拉伯国家实行石油禁运前,道琼斯指数接近 1000点,随后急剧下跌,到 1974年 12 月已跌至 577 点。

香港受到美国和欧洲经济动荡的影响,恒生指数在 1973 年下半年和整个1974 年一直呈下跌的趋势。在1974年5 月跌破了300点,到年底已下跌到 170点左右,几乎回到 1969 年的水平。·

这下好了,香港股民们五年时间白干,无数财富也蒸发了。恒生指数从1969年的150点起步到1973年1700 点的高潮,最后又迅速在1974年跌回150 点。

伴随股市下跌的公司倒闭潮引发了大量员工的失业,全香港的失业人口高达20万人(若以工业就业人数 100 万人计,则失业比率高达20%)。不少炒股破产欠债者,走投无路,只能站上了高层建筑的天台。

里探评说:香港初期不成熟的金融市场,再加上政府不干预不积极救市的态度,在国际游资的攻击之下一定败得很灿烈。以这次香港股灾为背景的电视剧《大时代》,值得反复观看和反思。

六、1973年股灾后的香港

房价从80年代涨到1997年

1974年2月,港英政府正式通过了《证券交易所管理条例》,对于未经认可的股票交易从业者及未经注册的公司进行重罚。1974年4月,香港证券登记总会成立。接下来的两年,港英政府出台了更多的法规来规范股市,如1975年的《收购及合并守则》、1976年通过的《证券交易所上市规则》等。

八十年代,香港迎来了黄金时代。金融、服务业成了香港的支柱产业,而过去的重要产业制造业则随着部分港资北上陆续迁到了内地。

在80年代,香港的经济与全球的联系更加紧密。如果以外资银行的数量计算,香港在当时已经是全球第四大的金融中心,香港的银行贷款总额高达357亿美元,排在伦敦、纽约、巴黎之后。香港的地产业总量排在泡沫四溢的日本之后,位居亚洲第二。

1984年,中英签署联合声明,敲定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事宜。而以1984年作为起点,来自内地的资本开始从传统的实体工业向香港的投资市场“进军”。

香港的房价,自 20 世纪 80年代开始,一路猛涨到1997年;香港的地产股,也是一路涨到1997 年。从1984 年年底《中英联合声明》发表算起,一直持续到1997 年,香港的平均房价从最低点时的 600 港元一平方英尺上涨到超过 12000 港元一平方英尺。13 年之间,上涨超过 20 倍。

黑色星期一

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美国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下跌22%。全球股市在纽约道琼斯公司工业平均指数带头暴跌下全面下泻, 引发金融市场恐慌。恒生指数当天下跌10%。

1987年10月20日,在距离股市开市还有一个半小时,香港联交所此时召开了紧急会议,最终决定停市四天,以便“清除积压交易”。之后公布了一系列救市计划:政府将向期货交易所提供 20亿港元的贷款救助,降低银行利率等

但在10月26日开盘的那一天,依然自由落体式下跌。恒生指数全天一共下跌了超过 2241点,跌幅高达33%。股市下跌之势一直延续到1987年年底,12月7日恒生指数报1894 点。与 10月1日的最高点 3949 相比,两个月的跌幅达到 52%。

里探评说:经历过1973年惨烈股灾的香港,这一次果断开始实施救市计划了,但面对全球性的金融风暴,依然无能无力。

亚洲金融风暴

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韩国为代表的“亚洲四小龙”经济发展迅速,在极短的时间里由较为贫穷的地区跃升为中等发达的经济体,在此之后,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四国,也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因为对外开放资本市场而获得了显著的经济增长,被称为“亚洲四小虎”。

1997年,索罗斯针对亚洲市场展开了他的“猎杀”计划。索罗斯的第一个目标,是泰国。他“攻击”泰国经济的办法是做空泰国的流通货币--泰铢。最终泰国被迫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之后泰铢一路下跌,到 10月 24 日已经贬值了60%。

受到泰国的影响,亚洲其他国家也不得不改固定汇率为浮动汇率,货币价格纷纷下跌。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同一时间都遭到外资的狙击。据统计,实行浮动汇率后,印度尼西亚卢比、马来西亚林吉特、菲律宾比索在同一时期分别贬值 47%、 35% 和 34%。金融风暴的连锁反应,并没有就此停下,而是如传染病一样继续扩散:从金融层面蔓延到实体经济层面,从一国扩散至多国。

香港的“金融战”

到 1997年10月中旬,东亚地区的主要货币当中只有人民币和币没有贬值。对于外汇投机者来说,做空人民币是不可能的,因为当时国内外汇市场基本上是一个封闭的市场,资金进出受到严格管控。唯一存在做空机会的,就只剩下了港币。

1997年10月20日,对冲基金开始沽空港币。恒生指数在接下来的两天连续下跌,一共跌去超过 1300 点。在香港紧急大幅提高利率后,10月23日恒生指数又猛跌1221点。到10月底,恒生指数与月初相比较,已跌去了近30%。

1998年8月4日到7日,香港的“金融战”打响。美资的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开始沽空港币和恒指期货,两天内抛售超过 400 亿港元。香港金管局如法炮制,像去年一样吸纳被抛售的港币。

8月14日,香港特区政府示意金管局动用外汇基金约 40 亿港元进入股市和期货市场,大最买进股票和期货。政府的介入之下,恒生指数开始回升。两天后,香港特区政府再次动用 50 亿港元的资金入市,大量扫货,买入恒指期货合约,恒生指数上升到 7845 点。

国际资本与香港特区政府之间这场激烈的“金融战”,最终的成本,有很大一部分其实是由房地产和购房者负担了。在1994年的时候香港供楼负担比是90%,1995 年下跌到70%后又回升,在1997 金融海啸之前最高达到110%。

在金融风暴来袭、利率飙升之后,房价指数从1997年第三季度持续下跌,到1998年第四季度,已经跌回了1989年的水平。

里探评说:经历过1973年惨烈股灾和黑色星期一的香港,在加上内地这个靠山,这次香港彻底违背不干预经济的态度,开始大干特干地救市,直接地大力地干预经济。打赢了金融战的香港股市,似乎暂时也没有呈现出十分骄傲和意气风发。

七、内地股市

内地股市就不多说什么了,怕说多了,文章直接违规发不出去。

只能说内在股市在强干预与强管控之下,15年一直3000点真的很稳,虽然我们享受不到类似美股二十年十几倍的涨幅,但我们也不会经历暴跌暴跌的投机惨痛,稳稳的真的很幸福。

在价值投资者的眼中,能长期增长且增幅大的市场,才是好市场,而15年综合指数不变的市场是地狱模式只能投机。但是对于食物链顶层的投机者或收割韭菜者,起起伏伏15年一直3000点的市场可能才是最好的,因为只有他赚钱其他人都赚不了。

希望中国股市真的有能长期增长,让韭菜们能一个一次性生长20年再割的大空间。